祝贺!中天海缆、恒丰特导、东尼电子、睿芯特种光纤等参与的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
6月24日,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在京揭晓。三大奖共评选出250个项目,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49项,其中一等奖1项,二等奖48项;国家技术发明奖62项,其中一等奖8项,二等奖54项;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39项,其中特等奖3项,一等奖16项,二等奖120项。
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,从获奖人员和成果总体情况看,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主要呈现3个特点:基础研究领域厚积薄发、持续创新,中青年科技人才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,国际科技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。
聚焦到线缆行业,据电线电缆网不完全统计,相关获奖情况如下:
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
由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、天津大学、华电重工股份有限公司、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、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、中国三峡新能源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、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中交第三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、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、明阳智慧能源集团股份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”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。
中天海缆作为该项目的主要参与单位,自主研发适应不同电压等级的XLPE绝缘交流与直流海底电缆,突破了大截面导体纵向阻水、大长度三层共挤、高压海缆光电一体化三芯成缆、高压直流电热场耦合设计和低交联体系软接头技术难题,国内首创220kV、330kV三芯交流海缆,国际首创低交联体系±400kV直流海缆,解决了深远海海缆充电功率大、载流量受限和电压稳定性问题。
深耕多年,中天海缆的创新研发引领了我国高压交流海缆110kV、220kV、330kV到500kV的跨越式发展,以及直流海缆由±160kV、±200kV、±320kV到±400kV,再到±525kV的五级跳跃,助力我国海上风电绿色能源实现规模化发展与示范应用,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。
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
由河南科技大学、兰州理工大学、河南理工大学、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、河南优克电子材料有限公司、常州恒丰特导股份有限公司、浙江东尼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完成的“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”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作为数字和模拟信号传输的关键导体材料,广泛应用于集成电路键合线、音频传输线、医疗器械有源线束和各种电子元器件。
精达股份子公司恒丰特导及东尼电子参与的“高性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关键制备加工技术与应用”项目经过多年协同攻关,成功突破了高性能铜基丝线材制备加工的核心技术瓶颈,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制备加工技术,成功应用于铜及贵金属丝线材等系列产品,推动了我国铜及贵金属丝线材制造水平迈向“超微细”先进水平。
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
由华中科技大学、武汉锐科光纤激光技术股份有限公司、武汉华工激光工程有限责任公司、武汉睿芯特种光纤有限责任公司、武汉锐晶激光芯片技术有限公司、中国航空制造技术研究院、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等单位共同完成的“工业级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及产业化”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。
激光制造是全面提升制造业中切割、焊接、表面改性和增材制造等的颠覆性技术,充分满足现代制造业对高效、高精、智能制造的迫切需求,广泛赋能于机械装备、汽车船舶、新能源等国家支柱产业。
项目团队在创新解决增益光纤光致暗化与拉曼效应抑制、半导体激光泵浦源波长锁定、光纤合束输出光束质量提升等国际难题和关键工艺的基础上,开创了圆形改性双包层大模场光纤激光器体系,自主研制了6大类二百多个品种工业级光纤激光器,涵盖了激光制造亟需的各种高端光纤激光器。近三年,团队研发的高功率光纤激光器在1500余家国内用户应用35余万台,并出口至500多家国外用户,应用5万余台。